图为市民在选购贡糕。 黄国华摄
吴良伦
春节前夕,安徽怀宁县顶雪食品有限公司门前,每天都停满了小车,从车辆牌照看,有安庆的,有合肥的,还有许多来自外省市的,大家都是奔着赫赫有名的顶雪贡糕而来。
对于早早进入“春节时间”,顶雪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祚生丝毫不感到奇怪:“时代变了,顶雪贡糕从年节赠品变成了日常消费品,大小喜事都离不开贡糕。过去,不少贡糕生产作坊和厂家春节前才生产,随着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,不少改成了全年生产呢。”
顶雪贡糕最早的产地在全国戏曲文化特色小镇怀宁县石牌镇,千年古镇石牌镇地处皖河流域,这里盛产顶雪贡糕所需的一切原料。2002年,怀宁县城由石牌镇迁至高河镇,顶雪贡糕主产地随之迁移。即便如此,在石牌镇的原生态老街上,仍有一群老手艺人,坚守着顶雪贡糕20多道传统手工艺的荣光,和老街一起伴着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。
“薄如纸、捻如牌、白如雪、燃如烛”,“色如高山之巅白雪”,故名“顶雪贡糕”。相传宋神宗年间,王安石出任毗邻怀宁县的舒州通判。一天,王安石漫游天柱山,欲下山时,被“天柱晴雪”迷住了,这时,一个怀宁工匠因仰慕王安石的盛名给他送来一些糕点,并请他命名。王安石随手拿起一块,一闻香味扑鼻,咬一口鲜美可口,色香味俱佳。看着手中如那山顶白雪般的糕片,王安石脱口而出:“奇哉,妙哉,真乃‘顶雪’也。”从此“顶雪糕”的名字就传开了。后来王安石离任回京,怀宁老百姓又送他一担“顶雪糕”,王安石献给神宗皇帝,宋神宗尝后龙颜大悦,将“顶雪糕”封为“贡糕”。
据怀宁县志(1916年版)记载,到明清时期,怀宁贡糕成为安徽民间特色名产。清光绪元年,盛梓元在石牌汀字街开“盛天长”南北杂货号,其糕饼坊规模最大,聘请糕点名师尹维炳,在原配料的基础上,又佐以其它辅料,使怀宁贡糕质量更上一层楼,有“天长糕片搓成筒,燃着当媒抽水烟”之美誉。
盛名在外,顶雪贡糕选材考究是第一关,顶雪贡糕所用的,是当地上等三粒寸糯米,辅以白砂糖、麻油、橘饼、桂花、核桃仁、红绿丝等,精选的糯米须浸泡炒制磨粉并放置在专用原料池中陈化3个月以上。“顶雪贡糕最奥妙之处就是糖的处理,经绵化后的白糖甜中带酸,与其他原料混合后,别具一番风味。”吴祚生表示,不同于直接添加糖粉的糕点,顶雪贡糕的糖分处理虽麻烦,却能让贡糕甜而不腻。
1985年、1989年顶雪贡糕两度被原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优质产品称号,还被收录于《中国名食百科》,最近几年又被认定为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”,获得了“江淮老字号”“安徽知名旅游商品”“安徽旅游必购商品(特色旅游商品)”等荣誉称号。
在怀宁,贡糕是寻常人家再熟悉不过的一道传统点心。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味,也因为它的美好寓意。“步步糕(高)升”“才糕(高)八斗”……大凡乔迁新居、拜年祝寿之类的喜事,宾客们都会送上一两条贡糕以示祝福。“这没有‘糕’来‘糕’去,总感觉失了点气氛。”颇为讲究的市民石怀远奶奶是贡糕的忠实拥趸,爱吃爱送的她家中总是备着几条。何有苗在高河镇经营一家喜铺,以前喜铺不出售贡糕,总有顾客点名要购买顶雪贡糕,引进之后,喜铺生意也好了许多。
2010年,顶雪贡糕成功入选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目前正在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如今,顶雪贡糕不仅成为一方美食的代表,更壮大了怀宁一批生产企业。怀宁县生产制作贡糕的企业已近110家,年产量超过3000吨,直接吸纳就业人员2000余人,带动糯米、芝麻等种植户近万人,年产值逾亿元,产品销售覆盖安徽省及周边十几个省市,不少产品还远销国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