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江镇镇的江家嘴民族村,是怀宁县唯一的民族村。近年来,该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奋力扭转“三无”(即无山场、无水面、无耕地)被动局面,大力构建“三有”(即有人才、有产业、有资金)良好格局,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踏步跃级,破解发展难题。
一、以人才为核心,培育经济发展“领头羊”
要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,达到强村富民的目的,人才是核心。而民族村人口外流现象明显,外出务工人员较多,村后备人才力量不足。
面对这一经济发展的“必答题”,民族村不断健全完善村级后备人才选拔、培养和管理制度,持续优化村两委人员结构,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、道德品行好、带富能力强、协调能力强的“两好两强”人才进入村两委队伍,同时留任经验丰富、熟悉村情的到龄村干,建立跟班培养制度,形成“传帮带教”机制,以老带新确保工作衔接有序有力。现村两委平均年龄降至43岁以下,4名村干学历均在大专以上,其中1人参加了安徽农业大学农业技术专业在职教育学习,2人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,利用业余时间增长自己的“一技之长”。同时狠抓班子建设,将村两委班子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全年党建工作计划,常抓教育管理,围绕党建、乡村振兴等主题定期开展培训,提高村两委政治素养及带富、治理能力。另外还经常组织两委班子到黄墩镇蒋岭村、公岭镇庆丰村等其他兄弟乡镇村学习“取经”,参观学习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。
二、以产业为依托,打造经济发展“新引擎”
民族村辖面积仅有四条街道,自然资源稀少,导致村级谋划的自主产业发展受挫受阻。加上民族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单一,收入来源少,如何实现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,民族村一直在探索破围。
面对这一经济发展的“得分题”,民族村在继续擦亮面点特色品牌的同时,按照“跳出民族村发展民族村”的工作思路,积极探索“飞地经济”和“物业经济”新模式,试点“跨域”经营,重点围绕蓝莓产业、生态农业、文旅休闲等项目,统筹推进村级产业发展,着力延伸产业链,提高价值链,跑出了产业发展加速度。近年来,民族村累计投入315余万元分别与怀宁县春之林蓝莓种植有限公司、雄山特色种植有限公司、怀宁县红头岭乡村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蓝莓、紫薯等特色产业,通过充分利用背靠皖河经果林环绕的环境资源优势,流转日新村红头岭临近约100亩的山场及水面,并配套新建管理房和冷冻室,奋力打造集蓝莓种植、采摘、休闲、垂钓等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项目。另外,还积极拓宽经济发展渠道,投资35万元对民族村农贸市场进行重新改造升级,通过提供垃圾清理、门面出租、市场管理等市场化服务,发展“物业”式经济,每年获得收益5万余元。
三、以资金为杠杆,形成经济发展“增长极”
俗话说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撑,而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,如何筹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同样是个难题。
面对这一经济发展的“加分题”,民族村除了动员当地群众筹劳筹资外,紧紧抓住当前各级对民族村发展支持帮扶的大好时机,积极向上争取各类资金支持,先后共统筹整合各级各类帮扶资金达295万元,通过外部“输血”提升内部“造血”能力,积攒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“源头活水”。此外,按照“一村一企”的要求,成立了怀宁县江家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、新路径,通过完善村级公司组织架构,推动村级公司实体化运营,规范村级公司的经营管理,来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市场竞争能力,从而助力民族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如今的民族村,已成功从“空壳村”嬗变为“富实村”,闯出了一条经济发展新路子,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