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安庆市怀宁县将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摆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,深入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行动,通过“摸清存量”、“储优增量”、“育强力量”,着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的高素质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。
强化分析研判摸清“存量”。坚持靶向施策,下发《怀宁县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任务清单》,构建严谨科学的“乡镇初步研判+县级多部门联合审查+组织部门最终把关”三级联动评价体系。以乡镇党委为主体,组织精干力量成立考核组,通过实地走访、个别谈话、查阅资料、侧面了解等多种方式,对全县村(社区)现有的456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进行深度研判。重点围绕后备人选的思想政治素质、道德品质、能力特长、工作实绩、群众口碑、廉洁自律以及任职意愿等方面,“一人一档”建立详实画像。部门严格联审。建立由县委组织部牵头,县纪委监委、公安、法院、信访、民政、农业农村、乡村振兴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审机制。对乡镇上报的后备人选名单进行严格筛查,重点审查是否存在违纪违法、失信、违反公序良俗等“硬伤”,坚决防止“带病入库”。组织把关,动态优化调整。县委组织部综合乡镇研判、部门联审信息,结合县域发展大局和乡村振兴长远需求进行最终综合研判。坚持“事业为上、人岗相适”原则,对后备队伍实施动态管理,对42名因个人意愿变化、能力素质与发展要求有差距、联审存在问题等不适宜继续培养的人员果断调整,将其移出后备力量库。
广开渠道路径储优“增量”。以“每个村至少储备1至2名成熟可用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”为刚性目标,主动出击,将招才引智的触角精准延伸到乡村振兴急需的关键群体。锁定目标群体,精准发力。聚焦返乡大学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本土致富能手、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员四类重点人群,将其作为后备力量“增量”的主攻方向。县、乡两级联动,建立涵盖在外优秀人才、本土能人的信息库,持续跟踪其发展状况和返乡意向。创新招引方式,激发乡情。采取“线上发动+线下深耕”的立体化招引策略,利用微信公众号、老乡群、村级广播站、宣传栏等多种载体,广泛宣传怀宁的发展机遇、利好政策及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。组建由乡镇干部、村“两委”骨干、乡贤等组成的“招才小分队”,利用春节、中秋等重要节假日,主动登门拜访目标对象,召开乡情恳谈会、政策说明会、返乡创业典型分享会,面对面讲清发展蓝图、讲透政策支持、讲好家乡期盼,用真情实感唤醒在外人才的“桑梓情”,点燃其“建设家乡、服务家乡”的热情。 今年以来,怀宁县已成功吸引45名优秀人才入库,为后备力量队伍注入“新鲜血液”。
精心培养使用育强“力量”。高度重视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的培养使用工作。创新构建“3+1”立体化帮带培养模式和递进式实践锻炼体系,为每一名入库后备力量量身配置由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、1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组成的“导师团”。建立“成长档案”,详细记录后备力量在思想淬炼、政治历练、实践锻炼、专业训练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。实战练兵,淬火成钢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,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根据后备力量的专业背景、性格特点、发展潜力和短板弱项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、人居环境整治、信访矛盾调解、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、重点工程推进等吃劲岗位进行“沉浸式”跟岗锻炼或担任村书记(主任)助理。今年以来,212名后备力量深度参与到村级各项核心事务中。17名在村级事务管理、矛盾调解、环境整治、项目建设等“赛道”上表现优异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,被及时推荐选拔进入村“两委”班子,担任副书记、委员等重要职务,实现从“后备”到“在岗”的关键跃升。